时光手艺人①|以天为纸绘彩鸢

发表时间:2023-11-24    来源:

开栏话: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世界。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我们惊叹于工匠们精妙绝伦的技艺,更为他们身上的那股子“犟”劲儿所折服,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系列报道《时光手艺人》带你走进匠人的世界。

  风筝技艺传承了百年,是无数手工艺匠人智慧的结晶。赵秉泉一家便是这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人。

  赵秉泉3岁开始学习画画,提到与风筝结缘,他陷入了儿时的一段回忆。“那时候放风筝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的活动,但买来的风筝形状单一、画工粗糙,而我父亲做的却是独特的人物风筝。”赵秉泉的父亲善于画画,经常会在风筝上画小说、戏曲人物,神态样貌活灵活现、无一重复。童年时代的赵秉泉每次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都能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大家对他的风筝赞不绝口、羡慕不已,哪怕是新认识的朋友,也会很快熟络起来。

  时间长了,赵家会做风筝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由于父亲白天忙于本职工作,精力实在有限,已掌握绘画基础的赵秉泉有了“用武之地”。每次父亲做风筝,他都在旁边跟着学,很快就能自己做出像样的风筝来了。“一只画好的风筝要3毛钱,定制图案的要5毛。那时,苹果才5分钱一斤,3毛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赵秉泉骄傲地说。从小学到初中,所有的学习文具、绘画颜料都是赵秉泉靠卖风筝赚来的,这种边卖风筝边读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初中毕业。

  1973年,赵秉泉从部队转业回到盖州工作。因为不想丢掉祖传的手艺,闲暇之时他又开始做风筝,并时不时地参加一些风筝节活动。一个偶然的契机,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风筝会,他的作品《化蝶》引起轰动。国内外的专家评委对赵秉泉的风筝产生了很大兴趣,还称其为“辽南派”。这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赵秉泉,在第四届北京国际风筝会放飞比赛中,他又带着自己的作品《蜻蜓》参赛。与传统风筝不同,这次的作品是五支大型串式软翅风筝,绿、红、灰、花、黑,在天空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现场评委激动地站起来指着天空喊出了方言:“看,黑老婆(北京人对黑蜻蜓的称呼)!”赵氏风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众人惊叹。赵氏风筝技艺逐渐发展,被列入第一批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秉泉(左一)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风筝会放飞比赛时与家人的合影

  随着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跟很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赵氏风筝目前也面临着工业化生产的冲击,陷入了传承难、销售难的困境。

  目前,赵秉泉已将这项非遗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晖。身为第四代传承人的赵晖也走进学校,将非遗文化送到孩子们的身边。赵家在家中打造了一间风筝博物馆,以此吸引一些喜欢风筝制作的年轻人,留住传统工艺,传承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记者:于艺萱 高松

编辑:刘百慧 审核:付宇晴

责任编辑:唐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