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剧沿革

发表时间:2014-12-25    来源:

    辽南影调戏,也称辽南戏,是一个新诞生的戏曲剧种,其发展历史至今也不过四五十年。它是在辽南皮影戏的基础上(主要是指音乐唱腔和剧本),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表现新事件、新的人物、新的感情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深演化创造逐步形成的。
    皮影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沿革历史尚不明朗。据老艺人世代相传的口碑材料,大约起源于汉朝,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唐、宋朝代全国已相当流行。后来还传播到国外。由于流传地区民俗方言的差异和表演形式、音乐语言及制作材料的不同,已形成若干又同又异的不同剧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河北的乐亭皮影、陕西的碗碗腔、湖南的长沙皮影、浙江的海宁皮影、福建的龙溪皮影、广东的潮州皮影等。皮影戏,是以演员操作用兽皮或硬纸刻制的人物、禽兽、风光、器物等形象,以灯光照射投影于纱幕上,并配合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和情感情绪的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由于它非常特殊的艺术造型、表演方式、场景气氛、演唱方法、主奏乐器四胡(四弦)的特殊音色和奏法,以及强大的艺术容量和机动灵活的运转方式。总之,所有这些综合形成了皮影戏的一种绝无仅有的、非常迷人的艺术风格和情趣的韵味。这就是这为什么那样具有广泛的民间认同性和久传不衰的原因。皮影戏的音乐是它的主休牲和表现手段之一。由于长期地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板式和唱腔,场面音乐和文武场的富有表现力的乐队编成。并且还不断地吸收所在地区的汉族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曲的优秀成果丰富自己。剧目大都是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汉族民间色彩的传统传奇故事。皮影戏演员行当也很齐全,生、旦、净、末、丑都有,总之,它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戏曲剧种。
    辽南皮影戏,主要在鞍山至大连间比较富裕的金(州)、复(县)、海(城)、盖(县)地区。是乐亭皮影戏的一支。通过陆地海洋的商业交往和移民文化的移植交流传播过来的,大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方言语调、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很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欢迎。
从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从影窗到舞台,从影人到演员,从表演传统剧目到表现现实题材剧目,从一个戏曲剧种衍化发展为两个戏曲剧种(原来的皮影戏仍具有独立存在的巨大社会价值,而孕育诞生出来的辽南影调戏—辽南戏则适应新的需要,这在辽南皮影戏的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飞跃。无独有偶,从河北乐亭影到唐剧,从陕西的碗碗腔到华剧的发展进程,大体也是如此,这大概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吧!
    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的发进程中,许多音乐家、戏剧家、老艺人做了大量地梳理研究和开拓创新的工作。其中瓦房店市音协理事长、文体局副局长、国家一级作曲家那涛同志,就是作出了出色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一位。那涛从少年时期就参加了民间皮影剧戏社的音乐艺术活动,吹打拉唱样样都能,还接受过许多老艺人(如高吉顺)的亲口真传。可以说,他对皮影戏确有很浓厚的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因而,他在运用旧形式表现新生活时就比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先后改编创作了《成长》、《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路遇》、《山妹》等十余出优秀辽南影调戏音乐,曾先后获得了瓦房店市、大连市、辽宁省和国家的多次褒奖。这一册《辽南影调戏音乐》,就是他多年辛勤创造的结晶。
    衷心地祝愿,古老的皮影戏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继续发挥出青春的光芒,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祝愿新剧种辽南影调戏(辽南戏)展其所长,创造更多更好、更鲜明更生动的充满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时候,那涛的《辽南影调戏音乐》的出版问世,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和领头羊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