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

发表时间:2015-06-25    来源:营口文明网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闻一多先生曾著《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详细列举了上百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他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他也指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骚辞深入人心,端午节已逐渐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仪式。

  史料中对屈原的歌颂,公认最权威翔实的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占,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打捞他。渔民把饭团等丢进江里让鱼虾吃饱,希望它们不吃屈原的身体。又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意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这样,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就渐渐形成了。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习俗,则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爱国忠烈,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纪念他。

  纪念孝女曹娥,是端午节的又一个传说。东汉时代的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哭喊了十七天之后,依然没有找到父亲,她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寻父。县府知事得知,立碑表彰,并在每年的端午节这天在江边举行仪式纪念。

责任编辑:秦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