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扶不扶?好人刘长和用30年善行义举给出答案

发表时间:2015-08-20    来源:营口文明办

  自南京“彭宇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来,有关“看见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时不时泛起涟漪,拷问着中国社会。扶?不扶?许多人犹豫不决。刘长和,营口市盖州九寨水泥厂司机,用30年帮助、救助40余人的义举,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该扶!该救!

  “时间就是生命”

  由于工作关系,刘长和经常驱车往返于九寨水泥厂至营口市区的公路上。1985年10月的一天,在202国道鲅鱼圈路段,一辆满载着石头的大货车翻倒在路旁的沟里,大货车上的四个人被沉重的大石头死死地压着。刘长和与同事一块又一块地抬石头,抢救伤者。最后一个获救的人满身是血,因流血过多奄奄一息,他躺在刘长和的怀里,使着最后一丝力气,说了两遍“谢谢!”等到把这几个人送到医院,刘长和累得突然休克。医生抢救时,同事给他爹妈和媳妇打电话。家里人正要赶往医院时,刘长却醒来了,告诉家人没事,硬是挺着腰疼,满身血迹地开车回了家。

  这是刘长和第一次路遇车祸救人,然而最终被救出的人还是在他怀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这给刘长和内心带来巨大震撼。“那个人就死在了我的怀里,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再快点,是不是他还有得救!时间就是生命啊!”刘长和说。有很多人问过刘长和,在路上看到发生车祸,没有丝毫犹豫就下车救人吗?刘长和说:“我没有想那么多,在我眼里,那就是生命啊,必须争分夺秒!”

 

 

 

图为刘长和与徐部江看望崔殿政(左)

  “我相信,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

  2013年10月31日晚7点多钟,天下着大雨,电闪雷鸣,天又黑,刘长和开车去营口办事,车内乘坐了水泥厂劳资科、财务科工作人员陈艳丽、王艳等人。在返回202国道盖州市归州镇西二台子村南坡时,他发现前方地上躺着一个人、一台倒地的摩托车,还有一堆砂石土堆,这人满脸是血,全身都湿透了。刘长和立即停车,同车内工作人员将伤者抬入车内,送往熊岳镇第二人民医院抢救。他与车内工作人员全身也已经湿透了,到达医院后,刘长和给伤者挂号,当时家属联系不上,不交钱医院不接收病人。病人当时生命垂危,时间就是生命,刘长和便自己交付了医疗费400多元。

  这位伤者是盖州市归州镇龙脖子村崔殿政,当记者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基本恢复了行动能力,“医院当时给我的诊断是头颅出血,盆骨骨折。我们后来要给刘长和钱,他也没有要。如果没有他,我早就死了。” 崔殿政说。

  很多人不敢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被讹,对此刘长和给出了他的答案:“我开车开了38年,路上救了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讹过我。我相信他们是遇到困难了,需要我的帮助,我从来没想过有人会讹上我,我相信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我的领导、同事们都支持我,还一起帮助我救人,我遇到的都是好人啊!”

  在他多年义举的影响下,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也都和他一起帮助、求助别人。“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30多年以来,刘长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把自己去救人当作一种快乐,从来不想回报,只想为了他人。”盖州市九寨水泥厂留守处负责人徐部江说。

刘长和与徐部江经常往返于这条小路看望疗养所里的老人们

  “儿子不在跟前,他们就顶儿子用”

  2006年,九寨水泥厂破产,刘长和被安排在留守处,这里只有6名工作人员,要负责厂疗养所近300名职业病病号的看病、转院等工作。刘长和依旧开车,只不过车已经由原来的213型北京吉普换成了一辆老旧的救护车,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为这些病号住院、出院、转院、复查等服务,一个电话他立刻出发,一天跑几个来回是常事。这辆救护车也用它100多万公里的里程数记录着刘长和的艰辛和默默的付出。

  今年82岁的孙维信是住在厂疗养所里的一位老职工。多年来,刘长和和他的同事们一直细心照顾着他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孙维信的妻子贾凤花告诉记者,“孩子们都离的远,在外面打工,老爷子一要住院了,就得他们来帮忙。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就过来把老爷子往医院送,帮着往车上抬。儿子不在跟前,他们就顶儿子用,时不时就来看看我们。他没拿我们当外人,我们没拿他当外人,就当自己的儿子了。要是没有他们,老爷子活不到今天!”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主张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许多人面临“扶不扶”、“救不救”犹豫不决甚至无动于衷,是可怕的。我们应该相信正能量就在身边,时刻闪耀着它的光芒,我们应该相信助人为乐其实并不偶然,而是有一群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用行动去坚持着,我们应该相信人性本善,将心比心,用爱心可以感化他人。希望有一天,“扶不扶”不再是我们争论的问题,帮助别人也能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营口新闻网)

责任编辑:秦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