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香溢城,营口市以创城为抓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发表时间:2023-11-23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2021年,营口市定下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3年来,营口市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风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 手,紧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创城工作提质增效,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绩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干3年,营口城市面貌、社会风尚发生巨变,每个角落都可见文明创建之举。从聚焦城市管理短板,到提升城市“颜 值”;从更新城市硬件设施,到提升市民文明素养……3年逐梦,营口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 “考卷”上笔笔出彩,“营口答卷”熠熠生辉!

  加速城市更新 筑牢文明之基

  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楼体,施划整齐的停车位……从当初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站前区八田地街道五大门小区从创城中受益,经历了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也从当初的“往外搬”到如今的“不愿走”,幸福感与日俱增。

  从五大门小区出来向北走不远, 蜿蜒向西的大辽河便映入眼帘。沿着河岸一路行进,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绿化带、景观带……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蔚为壮观,母亲河越扮越 靓,人们沿河休闲、旅游、健身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也大幅提升。

  从回家到出门,从公园广场到犄角旮旯,营口市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充分征集民意,加速城市更新步伐,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创城过程中,营口市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12名副市级干部任组长、74名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体系,压实9666名干部包保责任,带动232万群众积极参与 建设。

  营口市保持每年70%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改造230个老旧小区、239条背街小巷、213公里管网、21条城市主干道、16条沿街商户台阶、17个农贸市场、110个公交 站亭,新建10个公共停车场、10座公共卫生间、40座便民充电桩、130个口袋公园,打通3条断头路,施划近6万个停车位,完成83个小区、244公里空中线缆整治,维修55条街路人行道板,签订“门前五包”责任状2万余份。同时开展“十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整治乱堆乱弃、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八乱”问题35.2万个,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营口市在2020年和2022年两次登榜。这份荣誉是营口百姓一票票投出来的,表达了营口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身为营口人的自豪感,同时,也是对营口创城工作的高度肯定。

  提升志愿服务 促进文明风尚

  初冬时节,气温骤降,营口市站前区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社区, 清理楼道卫生、清除越冬垃圾等。今年,站前区持续开展“我爱我家 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由区级班子领导包保社区,与600余名机关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组团开展志愿服务,清洁卫生死角,并现场听取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创城。

  在营口,“志愿红”闪亮城市。为了做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保洁,营口市住建局将主城区划分为5个片区、若干个网格,对网格内市政公用设施实行领导负责、包片管理,定期清洁、维护、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在住建系统机关开展以“文明我和你、城市更美丽”为主题的“清洁日”活动,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志愿者利用每周五下午到分管网格开展义务劳动,为城市添光彩,为创城作贡献。

  营口市将每年9月份确定为“文明实践月”,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十大文明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902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地)91个。全市300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38.5万余名志愿者,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场次,带动全市232万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同心同行 共享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做文明人、创文明城”已经成为营口人的自觉行动和自愿追求。

  加强礼德培育 凝聚文明之魂

  为了让文明扎根,开花结果,营口市注重从娃娃抓起,从礼德培育抓起。师生见面互相问好,在班会上集体收看文明礼仪视频,开展礼仪风貌展示和评比……今年,营口市育才初级中学开展“礼德育才 从我做起”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守礼,养成良好习惯。营口市现代服务学校成立了“雷锋班”,师生志愿者发挥所长,走进社区、养老院,义务为老人理发、按摩、打扫卫生,受到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营口市不断拓宽育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激发爱国情怀。结合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开展“我们的节日”“弘扬雷锋精神 凝聚奋斗力量”等主题 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开学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吸引力强、效果实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3120场,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文明之花代代生根发芽。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编辑:刘祉妤 责编:邰澜澜

责任编辑:唐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