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联盟网站 邮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领导活动      文明播报      区县传真 主题活动      一脉辽水      聚焦 雷锋在营口      讲文明树新风      全国文明网联盟联播
道德规范      未成年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道德讲堂      文明点评 我们的节日      社区新闻发布会      道德信贷金卡工程
   首页->一脉辽水
辽河故事|十字舶来今更红
  发布时间: 2022.04.27 来源: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衔山拥河向海,地理催生历史。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中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有史以来,营口都以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河海文化而别具一格。 

  城拥大辽河,依河而兴的城市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城市因河灵动。站上新的时空节点,营口举起“河海文化”的望远镜,把河海文化的“根”和“魂”体现和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城市。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辽河故事》,邀您一同,在过往中细品属于未来的滋味。 

 


 

  在地处渤海东岸的辽宁营口,动人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上演,如穿城而过的大辽河水,源源不断奔腾到海。 

  大河一脉,含蓄、堆叠着不同色彩的历史基因。营口人鲜明标注着开放口岸、水运通衢的显赫身世,也从未忘却因此而来的,东西方强国的觊觎鸠占和染指搅害。 


 

停泊在牛庄港(营口)的美国海燕号和英国火炬号军舰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红十字运动、第一所红十字医院出现在营口的辽河岸边;而今,“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挺立于此。而纪念馆所在楼宇,是百年前东北的第一个邮电所。 

  就这样,19世纪和21世纪的两个红十字徽标,在同一个地方,分别映照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旧岁月血泪斑斑的惨痛记忆和新时代守望相助的动人景象。 

  我们在红十字发源的地方 

  清朝道光年间,牛庄港口的活动下迁至辽河口处的没沟营(即营口),营口成为了新的航运中心。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通商口岸,有了外国人居住,出现了传教士和教会,西方医生和医院,这些先天优势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在营口的起源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火逼近营口,为了救护流落在营口街头的伤兵,由在此躲避战火的英国领事馆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医生司督阁等中外人士发起,经清朝政府批准、海关合作,12月3日,在营口租用一家中国客栈开办了简易的红十字医院。当时,救护工作由营口海关医生达瑞总负责,参加救护的共有8名医生。 


 

  1895年3月,日军攻陷营口。司徒阁医生等人在红十字医院门口挂上“英国居民”和“外国教会”的牌子,并插上红十字旗帜,使滞留在医院内的清军伤员得到保护和救治。 

  3月9日,中日两军在田庄台进行了极为剧烈的战斗,营口红十字医院前去救援,并设法将伤员转至营口。截止到1895年3月战争结束,营口红十字医院共收治伤兵1000多人。 


 

向营口红十字医院转运田庄台战役伤员
 

  尽管当时条件很差,但死亡率却出奇的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的红十字救护运动和第一所红十字医院发挥了作用。 

  在东北第一个邮电所 听历史的回音 

  中国红十字运动在营口发源10年之后的1904年,清朝商约大臣吕海环、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德代表,共同协商组建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并在营口设立第一个分会,以救助日俄战争中遭受戕害的营口民众。 


 

  那时候,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筹集的各地商民捐助款项,运寄营口分会发放,在沈阳、辽阳、新民、开原成立的红十字医院所需药品、物资皆取自营口。截至1906年3月,营口红十字会共医治2.6万人,救护出险、资遣回籍者2万余人。 

  如今,营口辽河广场旁的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成为城市的一处精神地标。这座两层楼宇由条石和红砖砌筑墙体,是当年西洋建筑风潮中的代表性建筑,始建于1906年,原是“牛庄邮便局”旧址。纪念馆的占地面积为560方米,共设九个展厅,以不同的时间轴和主题介绍、展示世界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沧桑感的浮雕,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正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先驱者。浮雕的左边是千帆竞发的辽河口,右边是营口红十字分会的总医院普济医院。 


 

  在这里,能够看到司督阁等人当时在营口活动的照片,以及甲午战争后,为表彰司督阁和营口战地红十字医院在救治清军伤病员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光绪皇帝特授予司督阁等几位主要医生双龙金星勋章和允许开设红十字会医院的亲笔信。 


 

司督阁等在营口活动的珍贵照片
 

  纪念馆二楼,展现了各级各地,尤其是营口红十字组织在不同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对大灾大难时,总有营口人挺身在前,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承弘扬。 

  你不必怕  营口有我 

  红十字是一个徽标,承载信念和勇气;红十字会是一座桥梁,传递绝处逢舟的喜讯和雪中送炭的福音。 

  在营口大石桥市黄土岭镇石门村,男孩儿于子贺2017年3月病逝时只有11岁。父母将他的肝、肾、眼组织器官捐献,圆了孩子生前最大的心愿。而这一心愿,缘起自小子贺在与脑瘤病魔抗争中从网上获知的一条器官捐献的新闻。 


 

肝、肾、眼组织器官捐献者于子贺
 

  营口不仅有小子贺,还有眼角膜捐献者邹向前,还有多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善行就像一粒种子,有了灌溉就能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当一座城市的历史基因被发掘,终将成为城市的文化灵魂。 

  走进营口,一隅一瞬之间总会感知温暖。这座对文明和道德建设自觉而敏锐的城市,240万人口中有志愿者28万人,国家层面注册志愿者组织800多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近2000个。 

  白底红十字,穿越了一百多个春秋,写就了光辉的历史,在新时代,正交织新的篇章。 

  我们的红十字,我们在营口,我们在它发源的地方。 

 

 

总策划:张国鹏  总监制:王忠陆 

讲述人:王艺洁 纪伟  作者:付思文 

音频制作:赵宇 安琪 

编辑:肖友竹 李艺杰  责编:张继驰 

 

 

 

  责任编辑: 唐 璐 [回到顶部]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文艺作品
新时期营口精神
向雷锋学习 做最美志愿者
做谦恭有礼营口人
文明旅游专题
道德信贷金卡工程 >> 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主办单位:营口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营口文明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第030140号